69看书网手机版首页搜索小说

69看书网手机版(繁体版)

m.69kshu.win

首页 > 玄幻小说 > 古今异事 > 章节目录(2/2) ()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win/78081/

三国东吴屯兵的胜迹(2/2)

了保护他的坟墓,他安插的守墓人也按照八卦赐了姓。这八姓是“李、俞、陈、杨、周、彭、文、章”;意思是“离对遇”、“沉对扬”、“舟对盆”、“文对章”。现在这些姓氏的后裔们还有人居住在这里。这里有个叫“小村”的村庄,本来名字应该是“孝村”,即为周瑜守孝之意。

3、为了守墓人的人身安全、衣食无虞,在他们居住的地方,根据实际地理形状,按照八卦原理进行了整治,形成了足够的垾地和畅通的水网。使他们不仅能丰衣足食,若遇到战乱或劫匪,还可以进退自如,确保安全。现在这里沟塘附近都有大土墩,就是当时人工挖掘的证明。

4、这里有个叫“猪耳朵湾”的水面。这个水面主要是为了造就“枫墩”而形成的。也就是说,它主要是人工挖掘出来的。为什么叫“猪耳”?猪耳即“聚二”,“聚”义为遇,两个二遇到一起,则成四;遇与“瑜”谐音,四与“死”谐音,就是“瑜死”之意。

这些事迹,因为年代久远,还得细致挖掘,才能更加明了。

黄盖死后,安葬在他的公馆以南十华里的漳河东边,与布袋湖隔河相望。因为他的坟墓原因,那里被叫成了“黄墓”。后人在那里设置了渡口,则被称为“黄墓渡”,如今成了南陵县一个重要的古老集镇。下面是芜湖报社(当地的市级报纸)的一位记者,考察黄盖墓的记述文:

黄盖,字公覆,湖南零陵人,三国东吴的三朝元老,是汉代南陵县(古称春谷县)县令。死后葬在南陵县的“黄墓渡”。

从黄墓渡口往南两公里,有个村庄叫王家墩。黄盖之墓就在这个村庄。相传,王家墩原名黄家墩,居住着四户黄氏守墓人的后裔;因本地人“黄”“王”乡音不分,又历经战乱和岁月的流逝,其子孙如今皆更易为王姓了。向导指着村边一个长着几棵老树的高土墩告诉我们:“喏,这就是黄盖的墓。”这杂草离乱枯树凄凉的土墩就是那位叱诧风云的名将之墓?惊异之下,不由让人想起清代庠生(秀才)刘学尹的《过黄盖墓》的诗:“黄盖名垂远,忠魂应有知。残碑无几字,树老剩余枝。古冢栖狐冷,荒原宿鸟悲。桃花今日泪,洒作吊魂诗。”诗中其景荒凉,其情哀痛,今日来到黄公墓前,终于一得印证……

爬上了土坡,但见遍地残碑瓦砾。土墩的东南有一深坑...向导说这是1974年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的“成果”。当时挖出许多砌墓砖,砖上还有凹下去的“春谷”二字。1985年底,市县文物工作者还曾来王家墩实地考察过...见半个墓地已挖成一潭死水,变成前塘后墩,芭茅、蓬蒿丛生,都十分惋惜……

近年来,黄墓镇已经把挖掘、整理、保护古籍文物作为一件弘扬传统文化、展示古镇雄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事摆上了议事日程。特别对于黄盖墓,不仅找到了墓碑的下落,整理出了黄盖及其墓葬的历史资料——包括清康熙年间春谷知县宋廷佐《黄将军墓碑记》;而且,还邀请佛教圣地九华山僧侣前来参与修复黄盖墓,复建“愿挨寺”,以再现当年的历史。所谓“愿挨”,就是当年“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”的古典。
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!
状态提示:三国东吴屯兵的胜迹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