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手机版首页搜索小说

69看书网手机版(繁体版)

m.69kshu.win

首页 > 校园小说 > 中华古代名人录 > 章节目录(1/2) ()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win/66388/

名臣篇之蘧瑗(约前585—约前484)(1/2)

瑗yuàn,字伯玉,谥成子。春秋时期卫国大夫。封”先贤“,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。

(吴季子扎)适卫,说蘧瑗、史狗、史暋⒐子荆、公叔发、公子朝,曰:“卫多君子,未有患也。”(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)

1简介

蘧qú瑗yuàn,字伯玉,谥成子。春秋卫国人。

2葬地

蘧伯玉在世住居何地,死后葬于何处,其记有四:一曰卫辉,一曰长垣,一曰获嘉,一曰濮阳。

清《河南通志》和民国《河南新志》俱载:在卫辉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,蘧伯玉居此故名,村北有蘧伯玉墓,又有蘧大夫庙。《卫辉市志》古墓葬载: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十六公里,君子村北一公里许,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(公元1686年)知府杨茂祖之立石。

新编《长垣县志》云:蘧伯玉墓位于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,墓前有祠,内多碑刻,祠后是墓碑文:“先贤内黄侯蘧公之墓”。1957年尚存三通碑刻和负故里在城东伯玉村。现存孟岗乡伯玉村。

民国《获嘉县志》载:蘧瑗在县东北五里许,举柏村,墓在村北半里许,周围约三十余步。巨柏村原名:蘧伯玉村和君子村,村民众感其在世之德,不忍直呼其名,即以墓前有大柏树而命名大柏树村,“大”即“巨”也,遂又更名巨柏村。民国22年县长邹古愚予撰文立石。今墓已湮没,残碑尚在。

《濮阳县志》载:蘧瑗故里具体在今濮阳县渠村乡渠村,渠村原为蘧村,1958年为推广简化字改为现名,因在渠村以纪念蘧瑗而起的古庙会,历经两千年而盛行不衰。

究竟何处系葬地,实不敢贸然肯定与否定,四处皆没有蘧氏后裔,待后世有贤者进一步考查。

3诸侯

封“先贤”,奉祀孔庙东庑第1位。

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,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,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。他自幼聪明过人,饱读经书,能言善变,外宽内直,生性忠恕,虔诚坦荡。

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,其父无咎,谥庄子,也是卫国名大夫。当时,蘧姓在卫国已是名门望族,可谓俊贤荟萃,其中杰出的女性就有子贡的母亲。

蘧伯玉于卫献公初即已入仕,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。蘧伯玉一生,侍奉卫国献公、殇公、灵公三代国君。他主张以德治国,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、教育、影响人民,他体恤民生,实施弗治之治。所以卫国几经战乱、内讧,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,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,但由于蘧伯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,卫国仍能稳立中原,民众安居乐业,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,竟然发出“庶已乎”的惊叹。

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。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。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,有10年在卫国,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,前后达9年。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,蘧伯玉已年高隐退,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,二人更是无事不谈,充分交流思想。蘧伯玉的政治主张、言行、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,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,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,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不仅如此,蘧伯玉“弗治之治”的政治主张,也开创了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先声.明黄道周《节寰袁公(袁可立)传》:“予观古人尚哲简戆,因事蝉脱,如季札、蘧瑗、晏婴、乐毅之流,皆值祸难飘然,有以自立。”

卫蘧伯玉。敬上知非。夜车止阙。见信宫闱。

4原文

周卫蘧瑗,字伯玉。年五十,知四十九年之非。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,闻车声辚辚,至阙而止。南子曰:此蘧伯玉也。公曰:何以知之?南子曰:礼,下公门,式路马,所以广敬也。君子不以冥冥堕行。伯玉,贤大夫也,敬以事上,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。公使问之,果伯玉也。

夫忠臣孝子,不以昭昭伸节,不以冥冥堕行。盖其礼根于心,形诸外,悉出于至性至情,而非矫揉造作为之也。伯玉之不以暗昧废礼,且能见信于深宫,而南子之智,实能及之,则加卫灵公一等矣。

5白话解释

周朝卫国里有个贤人,姓蘧名瑗,表字伯玉。当他五十岁的时候,就感觉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。有一天的晚上。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,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,辚辚地响,到了公门口,就不响了。南子说: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,一定是蘧伯玉。卫灵公说:你怎么知道是他呢?南子说:从礼节上讲,做臣子的人,走过君上的公门口,一定要下车,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,一定要行敬礼。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。凡是君子,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,就放弃了他的品行。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,他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,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。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,原来果然是蘧伯玉。

6蘧伯玉与孔子

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,数次投奔蘧伯玉。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:君王有道,则出仕辅政治国;君王无道,则心怀正气,归隐山林。

【原文】

蘧伯玉使人于孔子,孔子与之坐而问焉,曰:"夫子何为"对曰:"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."使者出,子曰:"使乎!使乎!"《论语·宪问篇》

【解释】

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。有一天
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!
状态提示:名臣篇之蘧瑗(约前585—约前484)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