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手机版首页搜索小说

69看书网手机版(繁体版)

m.69kshu.win

首页 > 校园小说 > 中华古代名人录 > 章节目录(1/2) ()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win/66388/

名臣篇之叔詹(前637—前630在任)(1/2)

叔詹是春秋时期郑国(在今新郑境内)的相。郑国贵族,郑国君主郑文公的弟弟。

郑文公继位后,任用其弟叔詹为正卿,执掌国政;任用堵叔、师叔为大夫。叔詹、堵叔、师叔同时被人们称为郑国“三良”。

1人物生平

公元前637年12月,为了逃避父亲及其**妃的陷害,晋国公子重耳逃离晋国,流亡在外。途经郑国的国都时,正值风雪交加,重耳请求入城。得到守城士兵的禀报后,郑国国君郑文公认为,重耳逆父叛国,逃亡在外,此种不肖之人,郑国坚决不能接纳。叔詹听说此事后,就对郑文公说:“重耳是一位贤人,他尊重贤才,体恤百姓,追随他的都是英雄豪杰,我们应该以礼相待。”郑文公却不以为然,叔詹又建议:“如果主公不能以礼相待,就请下令杀了重耳,不然日后将生祸端。”郑文公说:“重耳和我没有什么恩怨,我为何要接待他?我又为何要杀害他呢?”就这样,重耳被拒于门外,只得羞愤地顶风冒雪奔向楚国。

公元前636年,在秦穆公的帮助下,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,是为晋文公。公元前630年,为了洗雪当年郑国不接待他的屈辱,重耳联合秦穆公出兵,一起讨伐郑国。郑文公慌忙派使臣携重礼出城求和。晋文公知道叔詹是郑国举足轻重的重臣,就说:“当年郑国失礼于我,叔詹作为大臣,没有劝说国君认清道理,如果郑国献出叔詹,我就撤兵回去。”郑文公得知重耳要自己拿股肱之臣叔詹来交换,他怎能舍得。叔詹却劝郑文公说:“主公舍我一人,却拯救了一国百姓,这是很值得的事。而且,为国尽忠是我的夙愿,请主公把我交给晋君吧。”

这之后的故事历史上有两种说法。

第一种说法

叔詹见到重耳以后,重耳架起油锅,要活烹了他。叔詹面无惧色,他手扶油锅,从容高呼道:“我叔詹料事能中,智也;尽心为国,忠也;临死不惧,勇也;杀身赎国,仁也。像我这样的大臣却要被烹,从今后,为臣者不要再学叔詹!”说完,叔詹神色坦然地就要往油锅里跳,他的忠心和大无畏精神让重耳十分敬佩,重耳命人拦住叔詹,款待之后把他送回了郑国,并撤兵走了。

第二种说法

叔詹说完就自杀了。

郑文公派人把叔詹的尸体送给了晋国。晋文公说:“我一定要见一下郑国的国君,当面羞辱他一番再离开。”郑文公对此很犯愁,就派使者私下去见秦穆公求情。郑国使者对秦穆公说:“攻破郑国只能有益于晋国,没有秦国的好处啊!”秦穆公接受了郑国使者的意见,撤军回国。

晋文公派人告诉郑文公,要求郑文公让子兰做太子。郑国大夫石癸说:“我听说姞姓的女子是后稷(古代周朝宗族的始祖)的正妻,她的后代应当有兴旺的。子兰的母亲,就是姞姓的后裔啊。况且国君夫人生的儿子都已死去,余下庶出的儿子没有像兰那样贤能的。如今城围情急,晋文公提出立兰为太子作为要求,对于目前的郑国来说还有什么比答应这个要求更好的呢!”郑文公采纳了石癸的意见,答应立子兰为太子,并为此与晋国订立了盟约,于是,晋文公率领军队撤围回国。

2历史评价

叔詹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,他对流亡到郑国的晋国公子重耳的品德和才识有深刻的认识,知道重耳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。叔詹见郑文公因为缺乏对重耳的正确认识而慢待重耳,就劝谏郑文公尊重厚待重耳,但郑文公不听。叔詹见郑文公不能厚待重耳,怕重耳将来登上晋国君位后成为郑国的祸患,就劝郑文公杀掉重耳,以杜绝后患。可是,郑文公既不厚待重耳,也不杀掉重耳,在没有任何因由的情况下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大大的仇敌。

后来,果然像叔詹预料的那样,重耳成为晋国的君主。重耳登上君位后,兴兵讨伐郑国,重创郑国。

同时,叔詹又有忠诚坚贞的品格,他为了国家的利益,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。这种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世学习。

3典源

秋季,鲁僖公和齐桓公、宋桓公、陈国的世子款、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,策划进攻郑国。管仲对齐桓公说:“臣听说:招抚有二心的国家,用礼;怀念疏远的国家,用德。凡事不违背德和礼,没有人不归附的。”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,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。郑文公派遣太子华接受会议的命令,对齐桓公说:“泄氏、孔氏、子人氏三族,违背您的命令。您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,我国作为您的内臣,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。”齐桓公准备答应他。管仲说:“君王用礼和信会合诸侯,而用邪恶来结束,未免不行吧。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,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。违背这两点,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。”齐桓公说:“诸侯进攻郑国,没有得胜;现在幸而有机可乘,利用这点,不也行吗?”管仲回答说:“君王如果用德来安抚,加上教训,他们不接受,然后率领诸侯讨伐郑国;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,哪敢不害怕?如果领着他的罪人以兵进攻郑国,郑国就有理了,还害怕什么?而且会合诸侯,这是为了尊崇德行。会合而让奸邪之人列于国君,怎么能向后代交代?诸侯的会见,他们的德行、刑罚、礼仪、道义,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。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,君王的盟
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!
状态提示:名臣篇之叔詹(前637—前630在任)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